• 【自然保护区】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2-07-1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围场镇)境内,距北京市市区450公里, 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029.8hm2。主要保护对象是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滦河、辽河水源地,黑鹳、金雕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2007年5月,通过国务院审定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三北防护林环北京、天津区段的主要组成部分,森林覆盖率80.74%。对保护该地区森林及动植物资源、维护京津及华北地区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历史沿革


    1962

    由林业部设计、国家计委批复建场;

    1969

    塞罕坝由林业部直属林场归属河北省管理,成为省林业厅直属单位。

    1993.5

    塞罕坝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2002

    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经河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河北塞罕坝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属国家公益性正处级事业单位。

    2007.5

    通过国务院审定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省编办批准河北塞罕坝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滑动查看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42°22′-42°31′,东经116°53′-117°31′。

    地质地貌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上属于内蒙古台背斜。其褶皱以宝元栈向斜为主,断裂带以北西向与北东向断裂交叉并生为特点。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地貌上界于两个一级单元即(内蒙古)熔岩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间,主要是高原台地。作为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本区一直处于缓慢的上升阶段。

    本区的地形地貌组合为高原-波状丘陵-漫滩-接坝山地。地形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两种类型:

    熔岩高原丘陵地形: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的东部和东北部,由第三纪汉诺坝组玄武岩流盖层所覆盖,构成了表面地势呈波丘状的熔岩台地,台地顶端较平缓,地表坡度一般在15°以下,基岩裸露很少,台面上多覆盖着薄层残积亚沙土。

    熔岩高原丘陵平原: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的西部和北部,本地形属堆积地形,主要由冲积的砂、砂砾和亚沙土组成;地势比较平坦;河曲十分发育,嵌入冲积层2-3m;河漫滩大面积沼泽化,在河流两岸有阶地断续出现。

    气候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区,全年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漫长,低温寒冷;春季错后,干燥多风;夏季不明显,光照强烈;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偏少;风多风大,蒸发潜量大于降水量;大风、沙暴、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比较多。

    气温与日照 根据林场气象站1960-2002年的观测,本区年均气温-1.5℃ ,极端最高气温33.4 ℃ ,极端最低气温-43.3℃; 一年中冬季最长,计230-240天,约占全年的2/3,春秋时间短,合计130天左右,本区无夏天。本区日平均气温≥0℃的年积温为2072.8℃,≥5℃的年积温为1930.7℃,≥10℃的年积温为1631.1℃。年平均日照2367.8h,日照率为58%。

    降水和蒸发 本区的降水以降雨为主,降雪为辅,年均降水量452.6mm,最大年降水量636.0mm,最小年降水量258.0mm,年均降水日数134天。本区初雪日为8月28日-10月21日,终雪日为翌年的4月12日-6月18日,年均降雪期为226天;当年初积雪日为9月6日-11月5日,终积雪日为4月26日-5月15日,年均积雪天数220天。本区年均蒸发潜量为1339.2mm,年均相对湿度为68.0%。

    霜期与冻土 本区终霜期为5月27日-7月27 日,初霜期为7月1日-9月9日。地表约在10月中下旬冻结,解冻期约在4月中下旬,冻结期为 180天左右;11月至翌年3月平均地温在-8℃以下,最大冻土深度(1991-2002)143cm。

    风天 多风是本区气候的特点之一,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68天,最多年份达119天(1966年),最少年份41天(1961年)。

    春生万物生

    地下水本区水文地质的特征是: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纪松散物中的潜水相当发育;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地下水补给模数大于104m3/km2。

    本区玄武岩地层有广泛的裂隙水,裂隙水埋藏深度一般在120m以上;在第四纪覆盖物较厚的地区也有一定量的潜水,埋藏深度5-25m不等。单井最大涌水量25-250m3/d。本区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为0.5-1g/L,个别地区<0.3g/L或0.3-0.5g/L。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2-、-Ca++ 、-Mg++型及-HCO3-、-SO42-、-Na+、-Ca++型。硬度一般小于10.8德国度,pH值7-8。

    保护目标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滦河、辽河水源地,黑鹳、金雕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

    ①保护区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类型25个群系。天然针叶林以华北落叶松和云杉为主、针阔叶混交林以落叶松、白桦、云杉、山杨为主、天然次生林以白桦、山杨为主和天然灌木林,占保护区森林总面积的80%。

    ②保护区有大面积的沼泽和草甸植被。最有代表性的草甸植被是由苔草属植物大穗苔草组成的群系。保护区的草原与草甸植被五彩缤纷。"绿草悠悠齐腰深,繁星点点花似锦"。保护区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花卉有200多种;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的群系代表了草原植被的特征。而五花草甸和五花草塘是野生花卉的王国。

    ③本区共有维管束植物618种、312属,是河北省高寒地带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富集中心。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种,分别刺五加、蒙古黄芪、野大豆和沙芦草,另外,本区有特有植物3种、1变种,分别是光萼山楂、黄花胭脂花、常柱多裂叶荆芥和围场茶藨子。

    ④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内有大型真菌24科60种。

    ⑤5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在清代就是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核心区域之一,由于保护区地处蒙新、东北、华北三大动物区系的交汇处,野生动物种群庞大,种类繁多。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其中鸟类39种,兽类7种,鱼类1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5种,即黑鹳、金雕、白头鹤、大鸨、豹;国家二类保护动物42种,名称如下:大天鹅、小天鹅、鸳鸯、鸢、苍鹰、雀鹰、松雀鹰、普通鵟、大鵟、毛脚鵟、草原雕、乌雕、秃鹫、兀鹫、白尾鹞、白腹鹞、鹊鹞、矛隼、燕隼、红脚隼、红隼、灰背隼、游隼、黄爪隼、黑琴鸡、勺鸡、灰鹤、白枕鹤、蓑羽鹤、雕鸮 、长耳鸮 、短耳鸮、领角鸮、红角鸮、棕纹小鸮、马鹿、猞猁、兔狲、水獭、黄羊、青羊、细鳞鱼等。

    国家重点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183种,占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的70.11%,代表种有中华大蟾蜍、无斑雨蛙、青蛙、中国林蛙、达乌尔猬、红点锦蛇、鸿雁、赤麻鸭、豆雁、翘鼻麻鸭、绿翅鸭、罗纹鸭、绿头鸭、斑嘴鸭、白眉鸭、石鸡、斑翅山鸭、环颈雉、黑水鸭、凤头麦鸡、灰头麦鸡、四声杜鹃、大杜鹃、中杜鹃、黑枕绿啄木鸟、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楔尾伯劳、黑枕黄鹂、普通翠鸟、戴胜、凤头百灵、云雀、家燕、金腰燕、太平鸟、灰喜鹊、大山雀、树麻雀、燕雀、金翅雀、白腰朱顶鹤、朱雀、刺猬、蝙蝠、草兔、花鼠、豹猫、赤狐、黄鼬、艾鼬、野猪、狗獾、猪獾、狍等。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种46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种21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种107种。

    地位价值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塞罕坝区域天然植被的集中分布区,区内天然植被群落保护完好,森林草甸植被和湿地沼泽基本处于原生状态,集中了塞罕坝地区特殊、稀有的野生生物物种,是塞罕坝地区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物地理区系交错带最典型的区域,是塞罕坝地区的一个生物基因库,也是河北省最有生态资源保护价值的保护区之一。也是三北防护林环北京、天津区段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保护该地区森林及动植物资源、维护京津及华北地区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以上信息均整理自互联网,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来源: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
x

本网站由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维护

沪ICP备13008033号-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1525号1号楼1112-1118室

Tel:021-6433255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