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7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张石宝研究团队经过10余年不懈努力,通过远缘杂交培育出17个独蒜兰新品种,终于攻克了独蒜兰的种子萌发、花期调控、栽培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建立了药用独蒜兰的生产栽培技术体系,与企业合作建立了800亩独蒜兰种植基地,实现了独蒜兰的规模化繁殖和栽培。
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颁布,独蒜兰全属(所有种)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标准,独蒜兰属植物的所有种类均处于受威胁状态,其中白花独蒜兰、藏南独蒜兰、艳花独蒜兰和冠状独蒜兰4种达到了极危水平。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独蒜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1 独蒜兰属植物的原生境
图2 艳花独蒜兰的生活史
图3 独蒜兰属的主要代表种类(示花朵和药用部位假鳞茎)
独蒜兰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和药用价值,但对生境的要求苛刻,由于人工种植技术缺乏,药用需求长期依赖于野生资源,导致野生资源逐步枯竭,药用假鳞茎价格逐年飙升。
目前,该属所有野生种类都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以及2021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研究团队根据世界主要标本馆的馆藏标本量统计和151个居群的野外实地调查,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List)标准,对26种独蒜兰属植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发现所有种类都为受威胁状态,其中白花独蒜兰(P. albiflora)、藏南独蒜兰(P. arunachalensis)、艳花独蒜兰(P. aurita)和冠状独蒜兰(P. coronaria)4种达到了极危(CR)水平。
所以,独蒜兰可不能随便拔来吃,你拔的不仅只是一朵兰花,还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呀!
要知道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独蒜兰种质资源,我国的科学家们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探索。
近十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张石宝研究团队对独蒜兰属植物的应用基础和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收集保存了全属90%以上的物种,通过远缘杂交培育出17个独蒜兰新品种(图4),此外独蒜兰属植物的自然花期为春季或秋季,研究团队还培育出了冬季开花的品种。
图4 研究团队培育的部分独蒜兰新品种
2018年首次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HS)进行独蒜兰新品种登录,被《The Orchid Review》誉为“来自独蒜兰故乡的第一份新品种登录”,昆明植物所成为国内第一家登记独蒜兰品种的机构。
独蒜兰属植物种子细如粉尘,胚发育不完全,缺少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的胚乳,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
研究团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展了独蒜兰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突破了种子的无菌萌发技术,实现规模化的种苗繁殖,并探索了独蒜兰的种子共生萌发和无性克隆技术,已经取得基本成功。
建立了药用独蒜兰的生产栽培技术体系后,研究团队与昭通芸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了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建立800亩的独蒜兰种植基地。
此次合作实现了独蒜兰的规模化繁殖和栽培,减少了中药材产业对野生资源的过度依赖,促进了珍稀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利用、中药材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图5 独蒜兰的人工繁育和规模化种植
兰花美丽,生于幽谷,虽然它与世无争,但我们却不能让这份美丽就此消失,如果你有机会看见这些珍稀品种,请记得一定要联系专业人士将它们好好保护起来哟~
以上信息均整理自互联网,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