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快乐】制茶包、做香囊、绘瓷盘、巧扎染……扬优秀传统文化,倡科普过节新风!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取名“中秋”。自古便有中秋节赏月、绘月、品茶、做香囊等习俗,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祈盼丰收、幸福。
天上月圆,人间情满,中秋节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时机。9月9日中午,由静安区科学技术协会、促进中心主办的“扬志愿风采、享科普生活——2022专家志愿者走进三区互动交流活动”深入曹家渡街道多个商业区及办公楼宇,为白领青年精心烹制了丰盛的科普盛筵,以“月满中秋”为主线,组织开展了“以茶会友”“情满香囊”“缤纷扎染”“彩瓷追月”等一系列科普互动DIY活动,带领市民体验非遗魅力、汲取科学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在欢乐喜庆中倡导“科普过节”新风。
楼下咖啡店排长队、奶茶喝多了不健康、白开水又太淡喝不下去,不少年轻人开始把眼光投向了传统茶饮。尤其是今年《梦华录》的热播,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上了茶文化。茶,既是全球同享的健康饮品,也是承载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名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茶叶不仅具有绿色、天然、无添加的特点,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什么时节喝什么茶更是大有讲究。本场活动邀请到两位来自志愿服务总队的专家型志愿者——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全科与养生分会理事阎伟和国家高级茶艺师、评茶师罗雪丽,和白领们一起品香茗、聊养生,共同度过了一个轻松惬意的午间时光。
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9种:阴虚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特禀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平和体质,而不同的体质能喝的茶类也有不同。两位专家从养生和饮茶的角度分享了许多实用知识,白领们自己动手,用玫瑰花、夏枯草等十余种材料制作了养生茶包,还在与两位老师的交流中学会了如何配置不同功效的“养生茶”。一位白领打趣说:“奶茶店以后可能赚不到我的钱了,外面买的很可能‘没奶也没茶’的冲泡饮料哪有自己做的茶包香啊!”
中药香囊是根据中医整体论治、未病先防的理论,将特定中药装入香囊中而制成,源自中医里的“衣冠疗法”,即利用穿着的衣帽、鞋袜或饰物将药物佩带在身上,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吸收而发挥其防病治病作用,是中医外治领域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唐代孙思逸在《备急千金要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古籍中都有相关记载。
志愿服务总队专家志愿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黄景山、高熙两位中药师现场引经据典,介绍了中药香囊的悠久历史和独特作用,并从热播影视作品中的中药香料入手,向现场学员科普了中药香囊的主要配方和功效。专家介绍,香囊选用的中草药一般具有芳香开窍、驱虫、解困、增强呼吸道能力之功能,气味清香纯正、持久,多数中药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和病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功能,从而起到了防病祛邪、提高身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随后,学员们在专家志愿者的指导下,结合自身需求选取适合自己的中药配方,自己动手DIY了一个中药香囊。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提神通窍香囊”,具有醒脑明目、化湿通窍作用,放入川穹、白芷、苍术、冰片等,挂在车里和办公室里可以缓解精神疲乏、头晕等症状。专家志愿者表示,这样一个小小的香囊芳香和药效可以保持10-15天。
现场白领表示,这种边学边做的DIY互动体验活动是很好的工作调味剂,既应景又实用,“私人定制”的前沿理念更增添了科普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古老染色工艺,一抹靛色晕染千年,传承至今已成为重要的世界工艺瑰宝。
“在开始扎染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扎染时用到的布料,也就是纤维。我们在纺织领域用得到的纤维,一般是指聚合物经一定的机械加工,比如牵引、拉伸、定型后形成的柔软的细丝。古时候的人主要使用天然纤维制作衣物,比如植物的叶片、种子,以及动物的毛发等,都是很好的材料。后来,随着化学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化学纤维开始出现,并逐渐替代传统的天然纤维,成为我们现代纺织技术中大量使用的主要材料。”来自上海纺织博物馆的专家型志愿者一番生动有趣的解说,让在座的白领们听得津津有味。
随后,大家在专家型志愿者的指导下纷纷上手体验扎染技艺。扎花时,对折缝的宽、窄、松、紧、疏、密等各有所别,扎结的长短、松紧、疏密又各自不同,成就了扎染成品花色图案的千差万别、绚丽多姿,世上绝无两件同样的扎染作品。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大家边听边学边动手,一件件独特的扎染作品在手中诞生,白领们纷纷手捧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
体验活动最后,专家志愿者团队还带领大家体验了中国结编织技艺。中国结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结”不仅与“吉”谐音,更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交、结缘、团结,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都给人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专家志愿者详细演示编织步骤,一步一步带领大家绕绳、打结,只见红色的绳子在学员们手中左绕右转,压线挑线,不一会儿,“吉祥结”的雏形就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了。
“中国结的寓意也很好,可以让我们把平安、吉祥的祝福带回到工作和生活中去。”现场的白领们都表示今天的活动寓教于乐、很有收获。
中秋节绘月、赏月、祭月的习俗自古有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中秋佳节,在圆月般的白瓷盘上手绘画作,无论是用色大胆的写意画,还是笔调细致的小清新,都足够令人心动。
来自上海陶瓷科技艺术馆的专家志愿者团队带领大家步入趣味横生的陶艺世界:“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说,陶瓷发展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们在瓷器上留下的图案与装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里面还蕴含着祖先们对美的欣赏与追求......”多位专家轮番登场,将陶瓷制作各个环节的考究之处娓娓道来、加以演示,引得现场白领们跃跃欲试。
随后,在老师的详细演示与指导下,大家开始亲手绘制瓷盘。栩栩如生的动植物,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工整清秀的艺术字体......大家边听边学边动手,让画笔随心而动,勾勒出脑海中设想的美丽图案。
此外,现场还设置了“拉坯体验区”,白领们在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感受陶泥的细腻与多变,将其揉捏成喜欢的形状。不一会儿,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彩绘瓷盘与充满奇思妙想的陶泥手工便在手中诞生。大家纷纷手捧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欢笑声、赞叹声贯穿始终。
“今天的活动很有趣,很精彩。不仅老师讲得很有意思,还能亲手绘制一件属于自己的瓷盘,感受一下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拉坯,感觉收获颇丰。在办公楼里大家一起做,氛围也很好,我们都很尽兴。希望今后还能有这样的活动,让大家多参与、多动手,了解更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
不少参与活动的白领都表示,希望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的科普活动走进办公楼宇,为大家提供更多样、更具趣味性的科普内容。
今后,“扬志愿风采、享科普生活——2022专家志愿者走进三区互动交流活动”还将从广大市民关注的民生热点入手,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把科普知识、理念和精神发扬出去,使科普更融入百姓生活。
主办单位:
上海市静安区科学技术协会
促进中心
承办单位:
志愿服务总队
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来源:上海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