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 神奇动物在哪里?

    2023-05-22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大红唇,蓝脚丫,黄眉毛……大自然中,有无数“神奇动物”。令人忍俊不禁的外表,也使它们成了表情包里的常客↑↑小动物身体里住着有趣的灵魂,多彩世界,离不开它们。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一起爱护我们的动物朋友!

    鲸头鹳

    鲸头鹳(学名:Balaeniceps rex)是一种与鹳科非常相近的大鸟,它是鲸头鹳科鲸头鹳属唯一的物种。名称来自于它强大的喙。鲸头鹳身长可达150厘米,成年鸟羽主要为灰色,幼鸟的羽毛主要为棕色。

    鲸头鹳生活在非洲东部热带地区苏丹共和国和赞比亚的巨大沼泽地区。在泥水中捕鱼,其食物主要是肺鱼类。巢筑在地面上,每次产两枚卵。鲸头鹳的数量估计在5000至8000只之间,大多数生活在苏丹。国际鸟盟将其保护现状定为易危鸟类。危害的主要来源是栖息地遭破坏、人为干扰和捕猎。

    白鼬

    白鼬(学名:Mustela erminea)共有37个亚种。体重25-116克,体长170-330毫米。体形似黄鼬,身体细长,四肢短小,毛色随季节不同,夏毛身体背面和腹面颜色不同,背面自吻端向后经颊部、颈侧、体侧至四肢腕部及尾的背面为灰棕色,足背为灰白色;腹面由下唇、颌部、喉部至腹部及四肢内侧为白色;足背为灰白色;尾下基部2/3同于腹色,近末端1/3段全黑色。冬毛全身均为纯白色,只有尾端为黑色。寿命5-8岁年。

    多栖息于沼泽、林地、农田,食肉动物,主食为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分布于欧洲、俄罗斯、亚洲远东地区、日本、北美北部,以及中国东北和西北等地。

    黄眉企鹅

    黄眉企鹅(学名:Eudyptes pachyrhynchus)在头上或眼睛旁都有彩色的冠毛,唯一不同在它的眼睛下方有白斑。前肢发育成为鳍脚,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羽轴宽而短,羽片狭窄而密集,均匀分布于体表。骨骼沉重而不充气,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内含有多脂肪的骨髓。尾羽短。跗跖短,并移至躯体后方。跗间具蹼。上嘴的角质部由3~5个角质片组成。舌表面布满钉状乳头,适于取食甲壳类、乌贼和鱼类等。这种企鹅,也是世界少见的鸟类。可在新西兰最南边的南部湿地区、峡湾和斯图尔特岛看到。

    旱獭

    土拨鼠,俗称旱獭,英文名MARMOT(学名:prairie dog),属啮齿动物,成年后平均体重为4.5公斤,最大可成长至6.5公斤,身长约为56公分。土拨鼠与松鼠、海狸、花栗鼠等皆属于啮齿目松鼠科。土拨鼠主要以素食为主,食物大多为:蔬菜、苜蓿草、莴苣、苹果、豌豆、玉米及其它蔬果为主。采食量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日食量为300-400克。

    寿命可达15~20年,与牲畜争吃牧草,1只成年土拨鼠每年活动季可吃50~100千克优质牧草。

    藏狐

    藏狐(学名:Vulpes ferrilata)大小接近赤狐或略小,但耳短小,耳长不及后足长之半,耳背之毛色与头部及体背部近似。尾形粗短,长度不及体长之半。冬毛毛被厚而茸密,毛短而略卷曲。背中央毛色棕黄,体侧毛色银灰。尾末端近乎白色。头骨之吻部十分狭长,吻部中央部位之侧缘稍向内凹入,第二前臼齿处之吻宽约为腭长之1/4。犬齿甚长,上犬齿之高约等于第四前臼齿加第一臼齿长度之总和。

    分布于高原地带。喜独居。通常在旱獭的的洞穴居住。以野鼠、野兔、鸟类和水果为食。

    蓝脚鲣鸟

    蓝脚鲣鸟(学名:Sula nebouxii),是一种大型的热带海鸟。平均身长80厘米,体重约1.5千克。雌性比雄性稍大些。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长着一对蓝色的大脚。嘴粗壮,长直而尖,近似圆锥形,上下嘴缘均呈锯齿状,喉囊发达,有贮存作用。翅狭窄,长而尖,尾羽共有14枚,呈楔形。羽防水。具有发达脚蹼。

    主要栖息于热带海洋中的岛屿、海岸和海面上。主要以鱼类为食,特别是鲅鱼和鲛鱼,也吃乌贼和甲壳类等。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的太平洋岛屿。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学名:Glaucus atlanticus)是海神鳃科、海神鳃属的海洋软体动物。体长3-8厘米。体型扁平,末端尖细,头部圆钝,口腔周围有触须,齿舌具有锯齿状齿片,体侧有一对极小的嗅角。背侧银灰色,腹侧蓝色。体内有气囊。其腹足边缘两侧布有深蓝色条纹,并由体侧生出3-6枚附肢。附肢在末端分叉,以辐射状排列,构成了该种的露鳃,每根露鳃的末端均具有刺胞囊。

    分布于世界多地的海域,如加勒比海、南非东海岸、莫桑比克、北大西洋、太平洋东北部、北太平洋、南非南海岸等。漂浮于海面,捕食僧帽水母、银币水母(Porpita porpita)、帆水母、紫螺等动物。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不会被水母的刺细胞蜇伤,还会将猎物的刺细胞储存至自身的刺胞囊中,用于防卫。该种雌雄同体,2只交配完毕后均可产卵。

    红唇蝙蝠鱼

    红唇蝙蝠鱼(学名:Ogcocephalus darwini):以其"烈焰红唇"闻名。体长可达25厘米,体平扁,尾部粗短。头平扁,宽大,平扁形。吻短,红色,有吻棘。眼大。当蝙蝠鱼成熟的时候,它们的背鳍会变成一个棘状突起,科学家推测其具有诱捕猎物的功能。特殊的是它有四条"腿",有着一个大头,用胸鳍在海底"行走"。成年时,其背鳍会长成类似头角的刺状,投影来引诱猎物。长相真的很特别。

    由于游泳能力很差,这种奇特的鱼类更多的是在海底爬行。主食是虾、软体动物、小鱼、螃蟹和蠕虫。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域。

    南美貘

    南美貘 即 低地貘。

    低地貘(学名:Tapirus terrestris)体长达1.7-2.1米,尾巴长5-10厘米,体重200-250千克,肩高0.7-1.1米。呈灰棕色至深褐色,腹部色淡。颈部及耳缘白色,由头顶至颈背有一道短而直立的鬃毛,带黑色,身上的毛短而光滑。幼兽有纵行白纹和斑点斑纹,耳廓上缘白色,背毛密而短,上唇比下唇长,鼻端突出。前蹄三大一小共4趾,后蹄3趾。

    栖息在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及亚玛逊盆地近水的地方。能游善跑,在崎岖的山地也能奔走自如。它们的天敌主要是鳄鱼及大型的猫科动物,如美洲豹及美洲狮。主要单独生活,雌雄兽仅在交配期一起活动1-2周。夜行,白天于林中活动,傍晚于湖、河边嬉水。听觉敏锐,警惕性很高,善于游泳,受惊时会走入水中。是草食性的。它们利用灵活的吻,来吃叶子、芽、嫩枝及细小的树枝,也盗食农田的瓜果和根叶。广泛分布在大多数的大陆南美东安第斯,哥伦比亚北部延伸至巴西南部,阿根廷北部和巴拉圭,包括整个委内瑞拉和圭亚那,秘鲁东部和北部和东部玻利维亚。

    以上信息均整理自互联网,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来源: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
x

本网站由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维护

沪ICP备13008033号-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1525号1号楼1112-1118室

Tel:021-6433255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