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知中医 未病先行】春捂秋冻,如何正确秋冻

    2021-10-25

         上海知行合医

    今天邀请到了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科普育志愿服务总队专家型志愿者张毅,来为各位聊聊春捂秋冻,如何正确秋冻。


    专家简介

    Introduction to experts

    张毅,医学博士,上海市中医医院内分泌副主任医师,师承浙江名中医林真寿教授,海派中医流派颜氏内科颜新传人,上海知名中医董耀荣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病变、肾脏病变等;甲状腺疾病;内分泌紊乱引起的面部色斑、痤疮。擅长中药茶饮治疗胰岛素抵抗,帮助血糖控制达。

    志愿服务总队、上海社区科普教育志愿服务分队专家型志愿者,上海知行合医健康科普联盟成员。

    01

    元代丘处机《摄生消息论》提出 “斯时伏阳在内......心膈多热,所忌发汗,恐泄阳气故也......宜寒极,方加緜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惟无寒即已。”意思是秋冬之际阳气潜伏在内,心膈之间多热,这时忌讳出汗,怕泄漏阳气。适宜于最冷的时候才加棉衣,逐渐加厚,不能一次就加很多,只要保持不冷就行了。秋季服饰 不宜太厚,使体表微凉,腠理闭合以利于阳气内收与秋季阳消阴涨的气候相适应。《灵枢师传》“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02

    另外秋季气温处于下降阶段,室内气温因房屋热惰性而落后于室外大自然,从而产生相反的温差。从室外走进室内,气温升高,自然需要脱衣秋“冻”,以防出汗伤阳,影响身体健康。古人提倡“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晋,葛洪);“衣加损(减),视气候,一日数变”(清,曹庭栋);其中以晋人李之彦“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最为通俗易懂。古人还特别强调不要以为“只是微热微寒而强耐”。养生并不笼统地主张天冷了还要“冻”,天热了还要“捂”。衣着养生应当“顺四时而适寒暑”,因人因时而宜。



    03

    在此期间的饮食调养应以“润燥”为主,为接下来的入冬做好准备。古人有一句话叫作:“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这里的“麻”,其实指的就是芝麻、核桃之类的滋阴润燥的食物。此外,像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食材也有益胃生津的作用。此外,除了“润燥”还要当心“伤阴”。在这个节气,我们应当注意少吃辛辣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多吃辛辣的食物非常伤人体的阴精。



    如何正确“秋冻”



    1洗手洗脸用冷水

    从秋天开始养成用冷水洗手、洗脸的习惯,即使到了冬天也应该坚持。天气变冷是一个逐渐降温的过程,所以只要提前坚持,大部分人都能适应,常年坚持,会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2室外活动不能断

    虽然天气变冷,但是室外活动不能戛然而止。爬山、骑车、练太极,呼吸呼吸野外的冷空气等等都很不错。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促进消化和吸收,加强呼吸系统与新陈代谢的功能,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肌肉的耐寒及抗寒能力。


    3衣服添加不着急

    由于体质的差异,每个人的御寒能力也不同,但其实绝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对冷环境的逐渐适应,慢慢提高御寒能力。在15℃以上的气温中,避免过早过度的添衣保暖,要让自己有暴露于冷环境的机会,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让身体更好地适应以后更加寒冷的环境。



    两类人千万别冻



    1心脑血管患者

    气温变化较大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可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所以,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秋冻”,还应注意保暖,随着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服。


    2哮喘和支气管炎患者

    对于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就较差,容易被病菌、病毒入侵引起感冒、咳嗽、扁桃腺炎和肺炎。哮喘患者对气温、湿度的季节变化极为敏感,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有哮喘和支气管炎的人,最主要的是不能感冒,对此一定要特别小心。



    秋冻一定要配合秋补



    关元、足三里是秋天必灸穴位,关元关元,把元气关起来。秋天阳气内收,就是收进关元这个位置。足三里是强健脾胃的,因为此时你需要很多的能量,需要吃好点,需要脾胃好好的消化。秋天的阳气和潮水一样向中心内部收去,此时吃点好东西,好营养,自然能吸收得好。

    常吃一些能补气、活血、温阳的食物,可以让这个秋天过的更“暖”。


    1、蜂蜜红枣茶

    【原料】去核大红枣30克、蜂蜜20克、姜丝10克、陈皮10克。

    【做法】将红枣、姜丝加水煎煮,烧开前放入陈皮,放至温凉时可加入适量蜂蜜调味。

    【作用】暖胃生津、驱寒活血,适合气虚血弱的人。


    2、健脾益气粥

    【原料】蜜炙黄芪15克、大米100克、红糖3克、陈皮3克。

    【做法】黄芪加水,烧开后用小火煎煮10分钟,再加水烧开,也煎煮10分钟,然后捞出黄芪;大米提前泡好,用黄芪水煮粥,加入适量红糖调味,快熟时放入陈皮。

    【作用】健脾养胃、补气升阳,适合气虚、阳虚的人。



    【END】

    排版  |  沈骅

    图片  |  部分来自网路

    *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

    志愿服务总队

    上海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

    上海知行合医健康科普联盟

    联合出品

    本文为“”特约科普稿件,已获得相关专家独家授权,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

    来源:上海科普教育
x

本网站由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维护

沪ICP备13008033号-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1525号1号楼1112-1118室

Tel:021-6433255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