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8
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初,美国学者布仑伯格在研究一位澳大利亚患者的血液时,在其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物质,他将其称为“澳大利亚抗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物质与澳大利亚无关,而与肝炎有关于是改称为“肝炎相关抗原”,不过这个名称也不确切,因为只有经血液途径传染的肝炎中的一种、而非所有的肝炎皆与之有关。与之相关的肝炎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不过,虽说只与乙肝相关,但此事却非同小可,因为这乙肝在我国曾经颇为流行,而且患者若无有效治疗,在部分病人中后果颇为严重,可导致肝硬化,甚至我国肝癌高发即与此有相当关系。
不过幸而如今科技进步,乙肝可防、可治。近30年来我国推行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苖的工作,已使乙肝在我国流行的状况得到了基本的控制。据调查:一般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已从1992年的9.75%下降为2020年的5.86%。其中5岁以下儿童更是从9.67%下降为0.3%以下,並已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所要求的2030年目标。
近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其中对于乙肝的诊疗就有:90%的感染者应得到诊断、80%以上的应治者得到治疗。这对我国来说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因为乙肝病毒感染后大多数被感染者並无症状,所以他们多未就医,即或就医,肝功能化验亦多正常,故尔既未明确诊断也未作过治疗者甚众。但他们体内可能存在着乙肝病毒,肝脏亦可能存在看炎症,预后仍然堪忧。要将这些事实上的乙肝病人发现出来就要对一般民众进行普遍的检查。
说起查乙肝,较年长者便会想起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澳抗(澳大利亚抗原)、HAA(肝炎相关抗原) 的检查,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曾一度导致社会的不安。故如今的建议是:在不涉及入学、入职的前提下,建议18岁以上的成人一生中至少进行一次乙肝相关的检查,检查项目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及乙肝核心抗体(抗HBc)。据悉此事在我国南方局部地区已有行动,相信这对进一步消除乙肝危害,保障民众健康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举措。不过估计此事一时要在全国范围推广或许不易,但通过努力推进相关的医学科普、健康教育使广大民众理解此举的重要性,而主动进行检查应是可行的。专家们指出以下人群更应是此项检查的重点人群,而且应该定期复查: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或家庭密切接触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肿瘤药物者;丙型肝炎病毒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男男性行为及静脉药瘾者;孕妇与育龄期妇女(参见“加强消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扩大预防和治疗专家建议”)。此外,我觉得医务工作者及接触人类血液的工作人员恐亦应考虑列为此项检查的重点人群。
对于查出乙肝表面抗原和/或乙肝核心抗体为阳性者,或已知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不论有无症状,皆应进一步以灵敏的方法作乙肝病毒DNA等相关检查,以确定诊断与考虑抗病毒治疗的问题。若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其病毒DNA增高、谷丙转氨酶异常(我国通常以小于40U/L为正常)者自应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谷丙转氨酶在正常高值(21~40U/L)范围内者亦应开始抗病毒治疗。而若已诊断为乙肝肝硬化,或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或年龄大于30岁者,则只要其病毒DNA阳性(大于10IU/ml)不论谷丙转氨高低,皆应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参见:《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其中肝硬化者的抗病毒治疗並可能需要持续终生,以追求肝硬化可能的逆转。此外,此类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人员还应每半年一次作肝癌的防癌检查,包括甲胎蛋白(AFP)与肝脏超声波检查。
对三项皆阴性的人员推荐接种乙肝疫苗。我国目前急性乙肝的发病率为4.6/10万,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新发病例,並好发于31~45岁的中青年人群中。由于乙肝疫苗安全有效而且价亷易得,故对未感染的成人、包括处于乙肝病毒感染高危状况下的老人,也都推荐接种,以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而确保健康。
我国自1992年起将乙肝疫苗的接种列为计划免疫,对新生儿实施接种,2002年起更对新生儿实行免费接种,目前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已达99.6%,並已充分证实了疫苗对乙肝感染的 “免疫” 作用。
我国现行乙肝防治工作的重点在于未曾接种过疫苗的18岁以上的成年人,事关自身与家人的健康,诸君对此可能需多加关注。
作者与公众号简介
本文作者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院长、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职,因肝癌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本公众号名为:“”主要发表作者本人原创之医学科普作品及小说、游记、随笔、图画等文艺作品,敬请关注,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