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体重来自能量的收支平衡

    2025-07-02

          2024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启动了一个叫做 体重管理年的三年专项行动。国家16个部门联合启动,彰显了国家对民众健康的重视。一年来较为显著的是一些医院开设了减肥门诊减重外科,网络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减肥方法。一些常常关注网络的肥胖人士也有小试的,不过大多数并不成功,多因采用的方法不对或是难有坚持的决心。

          国家提倡的是 健康体重,此次行动叫做 “体重管理,是希望大家都有一个正常的体重,自然是包括增重与减肥两个方面的意思。不过当今的现实是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情况报告(2020)》在我国民众中,体重超标的占50.7%,已超半数,並有16.4% 的人已达到肥胖的标准。消瘦的占多少几乎没人统计,因为多数的消痩因病而起,病治好了消瘦迎刃而解,似乎无需操心。其实肥胖本身也是一种病态,但不是因病而胖,反而是会因肥胖而引出其他的疾病来,所以人们关注的重点也确应是肥胖的问题。

          肥胖与其他的慢性疾病一样,胖了要痩下来确实不易,应该重视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在于 “吃与动的平衡”,美食人之所欲,要控制就不那么容易。达到一定程度的运动量对大多数胖人来说也不那么简单,何况这个平衡是要长期坚持的。坚持要靠毅力,而毅力出自对问题的认识,需要认识到肥胖的产生提示了新陈代谢紊乱,日久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心血管病痛风肾脏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膝关节病变甚至某些癌症等等,对健康的危害岂能小觑。

          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减肥方法,要判别其真伪,还得从能量平衡的理论入手。维持生命的能量或称热量,来自于饮食中的生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其中碳水化合物当是我们汉民族同胞能量的主要来源。能量消耗于体力的活动与身体的新陈代谢等一切生理活动。若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多余的能量便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人的体内成为肥胖的根源。反之,若摄入的能量低于消耗的能量,则身体就会动用储存的脂肪甚至蛋白质提供能量而导致体重减轻。简单地说:多吃少动便会肥胖,少吃多动可以减肥,别无其他法门。

          至于吃与动,在减肥方面哪一个更重要?据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有关专家表示:运动确实能消耗能量,但为了减肥,用运动的方法来加大能量的消耗效果有限,依靠运动减肥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很难达到需要的运动量。何况国人的肥胖主要是因为摄入能量过多,所以还得在这方面 “还原”。又,中国科学院的营养学家研究发现:以往由于缺少我国自己的相关数据,依据国外的数据推算出来推荐的能量也往往偏高。当然,我国民众也并非因此而多摄入了能量,而是一种习惯使然。不管怎么说,若要减肥,控制能量的摄入是最主要的措施。专家们认为减肥80%靠控制饮食,20%靠增加运动。

          由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供能营养素,所以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备受关注。有一种 生酮饮食,甚至主张完全不吃米面等碳水化合物,而依靠蛋白质与脂肪来提供能量。据说确能在短期内减轻体重 ,但副作用不少,难于长期坚持,多数学者亦不赞同。一种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将碳水化合物提供的 “能量比”从55%降至45% 似乎还可以接受,但由于摄入的总能量未减,不知确实效果如何?

          还有不少 “轻断食”的减肥法如:每天将饮食集中在8小时内完成,另16小时不进食每周5天正常饮食,另(不相连续的)两天中男性按每天600千卡女性500千卡的限量进食,即 “52模式” ,或一日正常进食,次日将摄入的能量减去25%,这样交替等等。不过16小时不进食的方法并未限制能量的摄入,而扰乱了进食的节律,或许会增加胆囊炎胆结石等的机会。后两种方法确实限制了能量的摄入,不过5+2模式,可能不太适合上班族,亦较难坚持,另一种隔日方才减少些热量不知能否有些实际效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一般成人每天能量摄入1600~2400千卡,若为减肥计,专家们认为每天至少需减少摄入300~500千卡,并长期坚持才能有效。300~500千卡相当于多少食物?大概的情况是:一个普通大小的饭碗一碗米饭吃了约可产生180千卡的能量,一斤猪肉红烧约可产生1300千卡的能量,一斤青菜炒熟,依用油量的多少,摄入后可产生100~200千卡的能量,一斤土豆做菜,依用油量的不同可产生400~600千卡的能量,一只普通大小的苹果约可产生90千卡的能量等等,拟减肥者或可参照化用。

          西谚有运动乃良医”的说法,运动对保障健康十分重要。运动也确实消耗能量,维持健康体重或是减肥皆不可不动。一个100公斤体重的人,散步10分钟大约消耗50千卡的热量,若打太极拳10分钟消耗66千卡,慢跑10分钟则可消耗掉132千卡……

          “管住嘴迈开腿已成坊间俚语,但却是保持健康的真蒂。体重明显超标或肥胖的人士必须重视这一问题,中青年人更尤其是已达肥胖标准的青年人更应多加关注,减肥一事须得有一个较为长期的计划,並坚持执行,相信必有效果。

    作者与公众号简介

        本文作者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院长、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职,因肝癌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本公众号名为:“”主要发表作者本人原创之医学科普作品及小说、游记、随笔、图画等文艺作品,敬请关注,欢迎批评指正。





    来源:医学科普与文艺创作
x

本网站由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维护

沪ICP备13008033号-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1525号1号楼1112-1118室

Tel:021-6433255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