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知中医,未病先行】“吃”好糖尿病

    2021-06-16


    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中国人的讲究“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如今“高脂高热量的饮食+低运动量”的不良生活方式及其导致的肥胖已经很普遍。

    了解自己的饮食身体情况,国际上通常以BMI(身体质量指数,即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的值)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BMI值在18.5-24.99内为理想体重,而大于25则为超重或肥胖。饮食控制的目的最基础就是为了合理控制热量的摄入,接近或维持理想体重。而深入来讲,是减少胰腺的负担,使血糖、血脂趋于正常。

    饮食控制

    饮食控制更偏向于纯西医的说法,中医虽有肥甘厚味可以致渴的论述,但不能囿于西医观点。本病属于虚,虚则补之。如果严格控制饮食,虚弱之体将何以得其营养,疾病何时有转机。按照西医的观点来说,蛋白、糖、脂肪是人体的三大营养元素,相互关联。糖在人体中的代谢紊乱,必然导致蛋白、脂肪不能更好的吸收。控制饮食,易导致虚者更虚,犯了虚虚实实之戒。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饮食控制效果不好的原因,大多数患者仅仅把简单的饮食控制和饥饿疗法当做治疗手段。总是认为饭吃的越少越好,对病情控制越有利。其实不然,如果热量摄入不足又缺乏合理的营养搭配,必然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所需的基本代谢供应。而糖尿病患者本身代谢功能障碍,消耗的营养素远高于正常人。特别是对蛋白质,脂肪以及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合理的限制饮食,会造成患者体内的营养素不足,导致糖尿病营养不良。反而会加重病情。

    糖尿病饮食控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合理控制热量摄入,平衡多样营养饮食,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同样在中医看来,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降不降糖,节不节食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平衡问题。人体所有的问题,无非是失衡。糖尿病多因恣食肥甘,蕴为内热,或情志失调,五志化火,或肾虚精亏,均可导致消渴发生。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都会导致气血亏虚,内生寒湿。营养缺乏造成内生寒湿不难理解,再加上中医历来强调“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不仅过量的饮食可以导致脾胃损伤,而且“肥甘厚味”摄入过多,也会给脾胃造成极大的负担,久则损伤脾胃。脾胃一伤,其化生气血的能力便大打折扣,其转运水湿淤浊等代谢产物的能力也明显下降,造成痰湿滞留,何况“肥甘厚味”本身就是助湿生痰之物。而营养缺乏时,生成气血的原料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气血因生化乏源而亏虚,造成抵抗力下降,无力排出寒邪。所以说,糖尿病以虚为本,燥热为标。如果迁延日久,阴阳俱虚,会导致变证百出。

    怎样的营养才是合理的呢?

    一个健康的成年女性每天需要摄取1800-1900卡路里的热量,男性则需要1980-2340卡路里的热量。其中,蛋白质摄取量应为人体每日所需热量的10%~15%;碳水化合物摄取量应不少于人体每日所需热量的55%;脂肪的摄取量应不超过每日所需热量的30%。

    营养学家建议少吃脂肪类食物,因为每1克脂肪合9千卡热量。与脂肪相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每克所含热量要低得多,约4千卡。因此可以以新鲜的蔬菜、水果、谷物代替每日所食用的含脂肪的食物来减少热量的摄入。当然,同时也要注意防止低血糖的情况发生。

    如果留意日常生活可能会发现,在每个食品包装上都会附上营养含量标签。其中就包含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含量的数值。明白了如何计算热量的摄取,对于有效控制饮食是十分有帮助的。

    控制饮食方法

    控制饮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部分,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在你的餐盘上给各种食物划分好地盘。这种餐盘划分法不仅适合糖尿病患者,对健康人来说也是必要的。

    1. 先把餐盘一分为二,然后把其中的一半再一分为二,这样餐盘被划分为了一大二小三块。

    2. 把最大块的餐盘用非淀粉类蔬菜填满,例如:菠菜、胡萝卜、生菜、青菜、小白菜、花菜、西红柿、西蓝花、四季豆、洋葱、黄瓜、秋葵、甜菜、蘑菇、青椒、萝卜。

    3. 把其中一小块餐盘用谷物或者淀粉类食物填满,如:全麦面食、全谷物食品、米、面、饼、土豆、豌豆、玉米、红薯。

    4. 在另一小块餐盘中填满蛋白质类的食物,如:去皮的鸡肉、鱼肉、虾、贝类、螃蟹等海鲜;瘦牛肉、瘦猪肉、豆腐、鸡蛋。

    5. 可另加一份水果或者酸奶。( 一份为80 克)

    6. 饮料必须是低热量的,如清水、不加糖的茶水或者咖啡。

    此外,如今正值秋季,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中医食疗除了重视营养以外,更多的是关注食疗的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脏腑归经等,自成体系。秋季养生,防止血糖的波动,还要注意在饮食上润燥补气。秋天干燥,人体的津液会减少,要适当补充津液,因此秋季饮食要以清润为主。宜选择水分较多以及一些生津润燥、清热通便、滋肾润肺的果蔬,如苦瓜、黄瓜、莴笋、竹笋、菠菜、蘑菇、西红柿等。平时还可用西洋参、麦冬等泡水喝。其次,秋季转凉,是收敛的季节,而夏季湿气重,很容易有肠胃问题,加上糖尿病患者本身易患有“胃轻瘫”。因此,在秋季要祛湿补气,可用北芪、山药、茯苓、石斛、黄芪、红参等药材煲汤食用。

    本期专家

    张毅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行政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海派中医颜氏内科颜新传人,脾胃专家浙江名中医林真寿传人,志愿服务总队专家型志愿者,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糖尿病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青春期痤疮;肥胖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六气皆从火化”理论创立“疏肝清火”方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创立“金水相生”方治疗胰岛素抵抗尤为有效。


    志愿服务总队

    上海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

    上海知行合医健康科普联盟

    联合出品


    排版 | 沈骅

    图片 | 部分来自网络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


    本文为“”特约科普稿件,已获得相关专家独家授权,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

    来源:上海科普教育
x

本网站由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维护

沪ICP备13008033号-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1525号1号楼1112-1118室

Tel:021-6433255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