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5
NEWS
根据日本NHK电视台今日(4月9日)报道,日本政府计划于4月13日召开内阁会议,决定是否将现有140万吨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
这是因为,在多年的评估研究后,对于这批海量核污水的处置方式,并没有其它选择。现在福岛储存的水量每天新增140吨左右,如果不排放,2022年9月将达到储存上限137万吨,而日本已经不再考虑在现有区域之外新建储罐,所以排放是大概率事件。
毫不夸张的说
当科普君看到这条新闻时
表情就是这样的
↓↓↓
核污水?
这个虽然不怎么了解这个名词
但听上去就很可怕
癌症、生物变异、新生儿畸形
……
这些好像都和这有关
很多问题都浮出水面
百万吨核废水是怎么形成的?
为啥要将这些废水排入海洋?
如此多的核废水排入太平洋
海鲜还能吃吗?
……
于是乎
科普君就搜索了相关资料
和大家一起扒拉一下
福岛核污水排进大海
对周边国家是否有影响~
太长不看版
核污水在排放前必须处理并达标,为此东电建立了一些处理系统。
如果“核污水”符合东电所说的标准,那么排入大海后,放射性核素会被很快稀释,不会显著增加海水中和水产体内的放射性水平。
但是,鉴于东电曾在事故中隐瞒情况、可信度存疑,我们对福岛核污水排放依旧要保持关注。
什么是核污水?
要知道核污水的排放对于我们是否有害,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核污水”。“核污水”,顾名思义就是含有放射性的水,乍一听,是不是感觉很可怕?其实,放射性无处不在,我们平时喝的水也有放射性,只是没那么强。我国的饮用水标准对放射性水平的指导值是总α比活度0.5 Bq/L,总β比活度(不包括氚)为1 Bq/L。
那么放射性多强才能算得上是“核污水”呢?其实这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但是对于核电厂排放的放射性流出物,我国是有相应的要求的,例如GB6249《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给出了3000MW热功率核电厂的液态流出物控制值:滨海厂址除氚和碳14外,放射性核素浓度不超过1000 Bq/L,内陆厂址为100 Bq/L,并保证下游1公里处受纳水体总β放射性不超过1 Bq/L,氚浓度不超过100 Bq/L。
由此可见,即使是正常运作的核电站,也在向海洋中排放“核污水”,但是排放的液体已经经过处理并达到相关浓度与量的要求。
大量核污水从哪里来?
这个事情就要回到2011年3月11日,一场海啸让日本福岛成为了“核灾难”的代名词,那时候,技术人员为了应对事故,向已经损坏的堆芯注入海水和淡水用于冷却,这些水都沾染了放射性,主要包括氚、铯134、铯137、碘129、锶90、钴60等。而情况逐渐稳定后,地下水和地表降水又持续进入厂区,遭受污染而成为核污水。
【福岛核污水的来源示意图| https://www.tepco.co.jp】
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废水量越来越多,东电在厂区建立了1044个污水储罐(截止2020年9月),储存污水量高达123万立方米。但污水储罐的建设将于2020年底结束,总储水能力最高将达到137万立方米。
显然,剩余空间不多了,如果不排放,到2022年污水将会灌满所有储罐。这些接触过泄漏的堆芯放射性物质的污水,如果不加处理,放射性是非常高的,因此东电建设了ALPS先进液体处理系统,采用吸附、脱盐等工艺,去掉除了氚以外的放射性核素,如铯137、锶90等。后来,为了要排放,又建立了二次净化处理系统,根据东电提供的数据,在经过两次净化后,铯137浓度降至0.185 Bq/L,锶90浓度降至0.0357 Bq/L。但对于氚,目前没有太好的办法,处理后的氚浓度仍高达730000 Bq/L。
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排放的“核污水”如果按照东电所说的,应该称之为“处理水”。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处理这些“处理水”呢?
到大气还是到海洋?
其实,东电最初所提出的方案一共有五个:增加储罐及容量、在其它地方设置储罐、固化后进入地下、处理后排入大海、以水蒸汽形式排入大气。后来,解决方案才集中到两个:排入大海和排入大气。
【福岛污水排入大海的流程|https://www.tepco.co.jp】
细想一下,无论哪种方案都是在挑战公众的神经。通过对比,排入大海的方案显示,所有污水都会经过两次处理,参考前面所列数据,除了氚以外的放射性核素浓度将基本被去除,比较容易到达排放标准。而将其与大量未污染的水混合稀释后,可将氚浓度降到1500 Bq/L,然后用大约30年的时间排放完毕。
而在排入大海之后,由于海水的量特别巨大,放射性核素会被很快稀释,根据东电的计算机模拟,在氚的年排放量达到10×10^13 Bq时,福岛周边除了长约30公里的近岸海域(离岸2公里内)外,其它区域的氚浓度仍低于1 Bq/L。
对我们的生活是否有影响?
这应该是作为公众最想要了解的一个话题,由于海洋实在太大,海水的量实在太多,稀释能力超强,福岛事故导致的海洋放射性升高幅度非常有限,尤其是由于洋流方向的原因,对于我国的影响更小,仅仅是在海产品中检出了微量的铯134等特征核素,理论上食用起来不会影响健康。
至于难以清除的氚,的确很让人头疼。氚进入人体后,有一部分会进入组织,并滞留比较长的时间,但氚的放射性对人体到底会有多大伤害,目前并没有定论,更没有一个统一的限值标准,欧盟饮用水标准规定氚的限值为100 Bq/L,与我国对内陆核电厂址下游1公里处的标准相同,而世卫组织更夸张,认为饮用水氚活度指导值是不超过10000 Bq/L。即使按照100 Bq/L的较严格标准,当福岛污水排放时,除了距离排放口极近的区域之外,其它地方的氚活度也不可能达到有害程度。
因此,只要不在福岛周边几十公里内,无论是人类还是鱼,都不会遭殃。而关于鱼类体内是否会富集这些核污染物的问题,海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浓度确实比海水要高一些,但是海洋中的放射性一直都存在,福岛污水排放理论上既然不会让远离福岛海域的总体放射性水平升高,也就不会对鱼类体内的放射性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然而,这一结论的前提是东京电力公司没有撒谎,污水确实处理合格,并按照既定标准来排放;东电之前有瞒报虚报事故严重性的前科,所以我们在保持淡定之余,依旧需要有必要的警惕。
来源:以上内容来自果壳网,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果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