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嗽、咳痰、发热……呼吸道疾病高发季,别以为“肺痨”离我们很遥远!

    2021-04-12

    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远离肺结核

    远离肺结核,你需要了解这些




    提到结核病,大家多少有些唯恐避之不及。作为世界上最为知名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如果肺结核得不到及时、彻底的治疗,不仅会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还有可能传染给家人和朋友。



    如今已是春季,正值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为了让大家对肺结核病有一定的了解,尽可能杜绝感染肺结核的风险,我们邀请到龙华医院肺病科主治医师,与大家漫谈肺结核,保持健康呼吸。


    专家简介

    毕蓉蓉

    龙华医院肺病科主治医师,志愿服务总队专家型志愿者,上海知行合医健康科普联盟成员,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疗。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肺功能学组成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呼吸康复委员会会员,世界中医联合会会员,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主持局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市科委基金项目2项。


    Q

    “肺结核”的确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那病原菌、传染源是什么?


    A

    病原菌是结核分支杆菌,传染源是痰里带菌的结核病人,痰里带菌很关键哦!


    Q

    “肺结核”是怎么传播的?



    A

    结核病人通过咳嗽、喷嚏、大笑、大声谈话等方式把含有结核杆菌的微滴排到空气中而传播。飞沫传播是肺结核最重要的传播途径。遵守咳嗽的礼仪并且不随意吐痰,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病菌的传播。


    Q

    和“肺结核”病人一起吃饭会被传染吗?


    A

    经消化道和皮肤等其他途径传播比较罕见。如果吃桌餐使用公筷或者分餐制,而且吃饭时不说话,那基本不会被传染。


    Q

    吸入含有结核杆菌的气溶胶后,就一定会发病吗?


    A

    还真不一定!是否感染取决于结核分支杆菌的毒力和你体内的防御系统(肺泡内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吃嘛嘛香,身体倍棒,有助于抵抗外界的侵袭


    Q

    如果感染了,会有什么症状呢?


    A

    感染以后不会立即发病,呈亚急性。全身症状中发热最常见,多为长期午后潮热,即下午或傍晚开始升高,第二天清晨降至正常。部分病人还会有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女性病人可以有月经不调。呼吸系统症状主要是咳嗽、咳痰、或者痰中带血


    Q

    胸部CT会有什么表现呢?


    A

    常见的肺结核影像学表现:多发生在肺上叶尖后段、肺下叶背段,病变可以局限,也可以广泛


    这个得看“结核君”的心情和个人的体质。此外,“结核君”堪称“百变大咖”,CT片上也是各种秀,可以呈片状、云絮状的渗出,把自己伪装成“肺炎”;也可以表现成各种空洞,把自己整成“肺癌”的模样;还可以是斑点、条索、结节状,以及形成结核球;亦或伴有胸腔积液、胸膜增厚与粘连


    总之,“结核君”就是这么善变。所以光靠影像学并不能确诊肺结核


    Q

    除了拍片,还有哪些相关检查呢?


    A

    1、痰是一个很重要的标本,但是由于结核病人的排菌具有间断性和不均匀性,所以需要多次查痰,至少3次以上。反复的痰涂片、痰培养,就是为了能找到“结核君”。支气管肺泡灌洗,对于没有痰的患者,可以提高检出率。


    2、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肤试验,根据手腕处皮肤的硬结大小来判断,强阳性提示活动性肺结核机率高。


    3、结核感染T细胞试验(T-SPOT),对于诊断是否处于活动性肺结核具有重要价值。


    4、X-pert结核分支杆菌及突变检测,对于肺外结核的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Q

    肺结核的诊断流程是怎样的呢?


    A

    疑诊——确诊——判断有无活动性——明确是否排菌——确定结核杆菌是否耐药——制定标准化学治疗方案。


    Q

    治疗以后还会复发吗?


    A

    会。所以我们在第一次发现第一次治疗时就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用药,来达到减少复发的目的。


    Q

    “结核君”喜欢定植在什么样的宿主身上?


    A

    总的说来就是欺软怕硬,喜欢找免疫力低下的人。结核病是HIV携带者最常见的机会感染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也是结核病的高危人群,大约是普通人群的3-4倍。



    最后,在消灭“结核君”的道路上,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发展基金会

    促进中心

    志愿服务总队

    志愿服务社区分队

    上海知行合医健康科普联盟


    本文为“”特约科普稿件,已获得相关专家独家授权,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


    来源:上海科普教育
x

本网站由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维护

沪ICP备13008033号-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1525号1号楼1112-1118室

Tel:021-6433255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