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1日,是世界 “阿尔茨海默病日”。1906年德国医生、神经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报导了他一直随诊的一位以进行性智力减退,最终因之死亡的51岁女性患者的病案和对她大脑的病理研究结果。1910年9月21日,医学界将此病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以纪念阿尔茨海默医生对发现和研究此病的贡献。
阿尔茨海默病以进行性智力减退为特征,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至2021年,全球痴呆患者约5700万人,其中60%~70%为阿尔茨海默病,每年新增痴呆患者近1000万例,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死亡原因。(<<生命时报>>2025;9.23 P.1)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各类痴呆病例总数超过1600万,并估计到2030年,8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发病率可能高达30%。这一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实在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1994年国际老年痴呆协会将每年的9月21日订为 “老年痴呆宣传日”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此病的关注。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则将每年的9月17日订为阿尔茨海默病宣传日。日期虽稍不同,名称也略有差别,不过我想通过科普宣传,提高民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总是好事。
国际痴呆协会提出的今年宣传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疾病的预防涉及病因问题,因为只有针对病因采取措施,才能真正预防疾病的发生。遗憾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破译,目前主流的说法有“拜他淀粉样蛋白斑块说”与 “tau蛋白缠结说”,其他还有氧化应激反应、肠脑轴紊乱、自身免疫甚至特殊类型糖尿病说等等,说明研究的活跃,但是皆尚无定论。同样,病因未明,治疗也有困难。比如2019年获批准上市的国产新药甘露特纳胶囊,是基于肠脑轴紊乱为病因的理论研发的药物,半年前已经停产。近年获批的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等皆为抗拜他淀粉样蛋白药,据称能延缓病情的发展。不过若拜他淀粉样蛋白为阿尔茨海默病病因的学术不能最终确立,此类药物亦必难望疗效。疾病的防治,当然以早为好,所以提出要“早防早治”也无可非议。不过当下此病病因未明,防与治,恐怕皆难有实效,强调“早防早治” 似乎时机尚未成熟。
这宣传主题的后半句 “守护认知”到应该是可行的。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科普宣传中常常提到的就是这病像一个“象皮擦”,擦掉了人们对于往事的记忆。这个比喻倒也形象,不过 “忘事”恰好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衰老现象,以致阿尔茨海默病常被误认为只是衰老的表现而已。认知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重要的临床表现,是绝对有别于衰老的病理现象,此点也应使民众广为“认知”才好。人的认知功能是需要维护或说是守护的,而且应该尽早,已经有了“人到中年即应该关注认知健康” 的提法,确是很必要的。大脑的健康一如人体的各个脏器,需要合理的营养,适当的运动,需要避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的侵害,需要避免外伤等等。但大脑是一个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储存记忆等的特殊器官,它需要不断接受外界的刺激,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反复应用来增强记忆储存的效果。要守护认知,便要保护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接受外界信息的感觉器官;要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便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融入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有利于增强记忆……
守护认知应有益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而且应该尽早。
作者与公众号简介
本文作者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本公众号名为:“”主要发表作者本人原创之医学科普作品及小说、游记、随笔、图画等文艺作品,敬请关注,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