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科普讲堂里,有一位院士总会被孩子们簇拥着。他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拿起一块芯片,像展示珍宝般递向人群:“看,这就是让中国手机走向世界的‘心脏’!”话音未落,孩子们的惊叹声已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是他近几十余年科普生涯中最珍贵的画面,他用毕生心血将高冷的科技知识,化作千万人心中跃动的火苗。他就是邹世昌院士——2015年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一等奖获得者。 从“绝密档案”到校园课堂,让“两弹一星”精神落地生根 1964年,罗布泊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核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作为甲种分离膜核心发明人,邹世昌的科研成果被锁进国家最高机密档案。但半个世纪后,这位功勋院士却主动走进中学教室,用泛黄的老照片和生动的比喻,将那段尘封的历史讲给“00后”听。 “同学们,当年我们算数据用的是算盘,住的是地窝子,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让中国站起来!”在上海某中学的讲座上,他指着照片中沙丘上的简陋帐篷,声音颤抖却充满力量。当学生问“您觉得最骄傲的是什么”时,他笑了:“不是获奖,是看到你们眼里有光——那才是中国科技的未来。” 这场跨越几十年的对话,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从历史档案走进少年心田。 车间里的“科普导师”,让芯片技术走出实验室 20世纪90年代,中国微电子产业与世界差距悬殊。已届花甲之年的邹世昌,本可安享荣誉,却选择“逆行”:他深入上海华虹、中芯国际等企业车间,手把手教工人操作设备,用通俗语言讲解芯片制造原理。 “光刻机精度差1微米,整批芯片就废了。”在某半导体工厂,他蹲在设备旁,指着显微镜下的晶圆,对年轻工程师说,“科普不是讲大道理,是要让人听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在他的推动下,企业设立“院士科普角”,定期举办技术讲座,培养了数百名技术骨干。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坚持将车间故事写进科普著作。《微电子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一书,用“一颗芯片的旅行”为线索,让读者仿佛置身无尘车间,见证中国芯片从“跟跑”到“并跑”的艰辛历程。 《与中国院士对话》 校园里的“科学爷爷”,用故事点燃少年创新梦 “邹爷爷,芯片为什么这么小却这么厉害?”在复旦附中的科普课上,一名初中生举着芯片模型追问。邹世昌接过模型,笑着比划:“因为它肚子里装着几亿个‘小开关’,就像你们脑子里的奇思妙想——越小,能量越大!” 这样的对话,在他数十年的校园科普中屡见不鲜。从宁波大学到格致中学,从“明日科技之星”评选到“院士进校园”,他总能用生活化的比喻化解科学难题:用“搭积木”解释集成电路设计,用“做饭”比喻半导体制造流程。 有一次,讲座结束后,一名学生塞给他一张纸条:“邹爷爷,我以后要造比您更厉害的芯片!”他小心收起纸条,对身边的老师说:“你看,科普的种子发芽了。” 科普,是他给中国科技最深情的礼物 从“两弹一星”到集成电路,从绝密实验室到校园课堂,邹世昌院士用一生诠释了科普的真谛:让高冷的科技温暖人心,让深奥的知识照亮未来。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大家,不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更要有“让科学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情怀。 如今,那颗被他亲手播下的科学种子,已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而邹世昌,依然站在科普的讲台上,用沙哑却坚定的声音,为下一代讲述着属于中国的科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