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每一个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节日,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都是人们常见的春节习俗,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同样是春节,各个地方的习俗却各有特色,吃喝玩乐都有所不一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四都有哪些习俗?大年初四又称羊日,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灶神”,又称灶王、灶君、灶王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
灶神的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汉族民间供奉。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外,还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
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上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作所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而到了大年初四,就要“迎灶神”,把“灶神”迎回来哦。
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盛的果品,焚香点烛并释放鞭炮,以示恭迎。
迎五路,本指迎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初四下午三点开始,迎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大概晚上九点丶十点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人要在一起吃折罗,打扫年货,并要到院中准备“扔穷”。

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民俗中说的“扔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把“穷”扔了,新年转转运~

在南方,除夕大年三十,叫做岁,而初四叫做大岁。这是有着历史原因。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不时骚扰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一次,莆田人在高高兴兴过年三十时候,倭寇杀过来,烧杀抢掠,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也从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亲人。所以在莆田,初二是严忌去别人家里拜年串门,因为在古代莆田,这个日子,人家在治丧。等过了初三,大伙都觉得,因为年三十没过好年,应该再过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年,而且办的更隆重。于是,这个习俗就被莆田人代代传了下来,直到现在。
忌出远门,这一天是民间习俗接神日,迎接众神明、灶王爷与家神回来守护家人,灶王爷会点名,所以不宜外出。剃头匠从三十早起就干活,无论剃头打辫子,还是洗、剪男头,一直干一夜,直到初一早晨。那时剃头师傅天一亮就卷包儿回老家了,再剃头,找不到师傅了。这是督促人们,在新年前做好一切清洁卫生工作。平时打碎器物就犯忌,新年里打碎器物就更是不好的兆头。旧时民俗认为正月打碎器物,新的一年内会有不好的运势。所以打碎器物时要赶紧说一声”岁(碎)岁(碎)平安”或者“越打越发”,“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等,以作禳解。家有丧事,服丧期间,过年的一切行事都要取消。最忌讳的就是到别家去拜年,别人也尽量在正月里不到丧家去,不得已要来往时,不进屋内,而是站在门外说话。正月里忌吵架、骂人。旧时民俗以为正月里吵架会败兴一年,骂人会带来凶祸。来源:以上内容来自网络,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