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志愿者进三区 | 心脏康养:静养or运动?您还差一张“运动处方”!

扬志愿风采、享科普生活——2024专家志愿者走进三区互动交流活动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常常被誉为人体的“发动机”。心脏康复是目前心脏疾病慢性期的一种重要综合治疗手段,适宜多种类型心脏病,而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的重中之重,规律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心脏病发作。
9月4日上午,上海市静安区科学技术协会、促进中心共同开展了“扬志愿风采、享科普生活——2024专家志愿者走进三区互动交流活动”之“您的发动机保养得还好吗”健康科普活动,邀请沪上三甲医院专家走进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帮助居民朋友科学认识心肺耐力、运动保健与慢性病管理,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并提供面对面健康科普咨询志愿服务。
天天说管住嘴迈开腿,怎么管、怎么迈?医生建议适当运动,究竟怎么算是“适当”?运动对我的免疫力到底是好是坏?胸闷、心慌、气短,去医院检查下来指标都好,那我究竟是什么病?我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动过速/心力衰竭/老慢支……到底该不该运动?
围绕这些问题,来自志愿服务总队的专家型志愿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副主任医师马子霖通过有趣的“发动机理论”,形象地向大家解释了有氧运动对心脏康复和保养的重要性。
马主任建议,有氧运动以中等强度为主,能够使机体以有氧代谢为主获得能量,同时避免对心脏造成过大的负担。关于最难把握的运动强度,马主任给出了一套简单易学的“气息判断法”:低强度——气不喘(鼻呼吸),中强度——气稍喘(鼻呼吸→口呼吸),高强度——气很喘(大口呼吸)。如果想要更精确地把握运动强度,也可使用“疲劳度自我测定法”“目标心率法”等。
马主任表示,“适量运动”与运动强度、时间、频率息息相关,强调安全有效两相全。为了便于理解和操作,他分享了“金字塔训练模式”,建议大家每天一次中低强度运动,时长20-30分钟 ;每周一次中等偏高强度运动,时长10-20分钟。心肺耐力增强后,可以循序渐进进行“加量”,建议先加时间、再加强度。
分享结束后,马主任更是为大家进行了一对一的健康科普咨询。“有备而来”的居民朋友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病历本、日常用药等,与专家志愿者探讨科学生活方式和正确用药方法,马主任专业耐心的讲解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和感谢。
参与活动的董阿姨表示:“平时这么全面的解答只有挂专家门诊才能了解,去医院担心路程远、排队长,大多时候都是自己在家服药了事,运动方面也以楼下散步、做做家务为主。今天得到了专业的用药指导,学习了科学的运动方法,受益匪浅,今后会更加注重心脏保养。”街道相关负责老师也表示,今天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非常难得,切实满足了居民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不同领域的专家深入社区街道,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科普服务。
今后,“扬志愿风采、享科普生活——2024专家志愿者走进三区互动交流活动”还将组织更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团队进入园区、社区、校区,开展各类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科普体验活动,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把科普知识、理念和精神发扬出去,使科普更融入百姓生活。

来源:上海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