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9
Anaemia
中国贫血日
从“肾”入手治贫血
在我国,6岁及以上居民贫血患病率为9.7%,其中轻度贫血患者中只有不到两成得到治疗,极重度贫血患者仅一半左右得到临床治疗。为了改善中国贫血管理现状,提升公众的科普认知,提高贫血相关疾病的规范诊疗意识,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倡导将每年的8月18日设立为“中国贫血日”,借此呼吁全社会重视贫血疾病的防治筛查。
今天科普君邀请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分院肾病科主治医师、志愿服务总队专家型志愿者张权,从中医的角度聊聊肾性贫血的病理机制与预防方法。
本期专家
张权
女,硕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分院肾病科主治医师,陈以平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成员。志愿服务总队、上海社区科普教育志愿服务分队专家型志愿者,上海知行合医健康科普联盟成员。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各类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复杂性泌尿系感染、尿道综合症、尿酸性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肾虚亏损等内科临床常见病。
肾性贫血
贫血是临床常见问题。有贫血的病人常表现为乏力困倦、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甲床苍白等,严重的贫血会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甚至可以出现昏厥和休克。能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很多,由慢性肾脏病(CKD)所导致的贫血,被称作“肾性贫血”。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随着CKD患者肾功能减退而逐步增高,中期CKD3期患者近半数会并发肾性贫血(45.4%),而到终末期CKD5期时发生率高达98.2%。肾性贫血危害巨大,它是导致CKD肾功能衰竭进展、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上升和病人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
病理机制
现代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刺激骨髓造血、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的重要激素,该激素主要由肾脏分泌产生。各类肾脏疾病会造成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的相对或者绝对不足,进而影响骨髓造血;同时尿毒症患者血液中的一些毒性物质会干扰红细胞生成代谢、缩短红细胞的寿命,均促进了贫血的发生。以上西医现代研究机制,在祖国传统医学中早有详尽论述,无论是生理功能、病理机制和治疗原则均有阐述。
中医理论
中医“肾”可藏精生髓化血
中医的“肾”与西医的“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医的“肾”不单是实质脏器,而是一个功能系统,涉及现代医学泌尿、生殖、内分泌、中枢神经、骨骼及血液系统等多个方面。
中医经典理论认为,肾主藏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又有“发为血之余”说法,故认为肾可以藏精,主骨生髓化血。肾精亏虚,精血化生不足可致贫血,肾阳亏虚难以资助脾阳,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亦可成贫血;肾衰竭患者脾肾两虚,溺毒不能正常排泄,则湿浊、溺毒、瘀血内停,久而成患;作为病理产物的湿毒和瘀血还进一步影响机体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湿、浊可阻碍脾胃,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血生化更趋匮乏;气滞湿租致患者体内血虚与血瘀同时存在,瘀血久结,新血当生而不生。
从“肾”入手,纠正肾性贫血
“肾性贫血”因肾病而起,治疗也因从“肾”入手。注射“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s)”(如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补充肾脏所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目前治疗肾性贫血的重要手段。同时需根据患者有无缺乏造血原料进行相应的治疗,针对性地补充铁、叶酸或维生素B12。近年来,随着口服药物罗沙司他胶囊的上市,在肾性贫血领域有重大突破。该药物通过对低氧诱导因子(HIF)的调节,不仅使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加,也能使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以及促进铁吸收和循环的蛋白表达增加,从而达到纠正贫血的目的。该药物有服用方便,药物浓度稳定的特点,为因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贫血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但是,临床上还有小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贫血不能得到纠正,比如出现ESAs低反应性,出现红细胞生成素抗体介导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或因存在活动性恶性肿瘤或既往有卒中史的患者评估下来使用ESAs的风险大于获益,或对口服铁剂有严重胃肠道反应、对静脉铁剂有严重过敏反应、因反复输血出现相关风险等问题的病人。对于这类病人,中医药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健脾补肾、祛邪生血”改善肾衰血虚
基于“精血同源”、“中焦脾胃受气化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阴阳互根”、“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中医理论,肾性贫血的中医治法关键是健脾补肾法以培护根本、祛邪生血法以防营血耗伤。其中,尤其注重“补肾”,补肾阳以助脾阳,填肾精以促血生。临床上无论对于新发轻度肾性贫血的患者运用纯中药治疗,还是对于单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未能达标的患者加用中医药治疗,往往可以收获令人满意的效果。实践说明,中医药在延缓肾功能衰竭、纠正肾性贫血等并发症和提高CKD患者生活质量及等各方面均可体现出独特优势。
*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志愿服务总队
上海知行合医健康科普联盟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