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5
不明原因腹痛、腹泻和血便
要警惕炎症性肠病
当大家在生活中突然出现腹痛、腹泻,甚至血便时,很多人以为是吃坏东西导致的胃肠炎,也有人以为是痔疮出血而置之不理,最终病情反复发作。引起腹痛、腹泻和便血的原因很多,比如缺血性肠炎,感染性肠炎,肠结核,肠道肿瘤等。
对于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便血,尤其出现肛周病变时,我们更要警惕炎症性肠病可能,一定要去附近医院消化内科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检查。
研究背景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及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有终生复发倾向,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至今病因未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老年人和儿童中也不少见。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全球范围的疾病,近30年来由于饮食习惯、生活节奏以及环境等明显改变,中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炎症性肠病人数将达到150万人。
临床表现多样
一般认为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与遗传基因、免疫、肠道菌群和环境因素有关,并且肠道菌群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临床上常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粘液脓血便)、体重下降、发热及营养障碍等。其中克罗恩病也常出现肛周病变(肛瘘、肛周脓肿)和腹部包块。此外还可伴有肠外表现如口腔复发性溃疡、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结膜炎、前葡萄膜炎/虹膜炎和巩膜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脂肪肝、胆石症、血栓栓塞性疾病等。
诊治目标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依赖于症状、影像学、结肠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标准。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两种疾病,由于反复发作,极易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目标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加强对患者的长期管理。治疗方法也有多种。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如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维得利珠单抗、乌司奴单抗),其他还有手术治疗和营养支持等。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和定期专科复诊,增加对炎症性肠病科普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加强患者的健康管理,提高患者依从性及疗效。
饮食建议
炎症性肠病患者饮食上应注意避免加重病情的食物,如辛辣和高脂肪食物,酒精,生蔬菜水果,牛奶奶制品和碳酸饮料。同时避免过度限制饮食引起营养不良。饮食宜平衡膳食,少食多餐,低脂、易消化少渣或无渣饮食。
西餐多为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无论活动期还是缓解期均不宜吃西餐。日常饮食尽可能选择中餐。在制作并进食中餐时,应该注意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酌情选择高热量、富含优质蛋白质、富含维生素、适量脂肪、少渣、少刺激性的食物。食物加工时必须做到煮透、煮烂便于消化吸收。以炖、煮、蒸为主,避免油炸和重油煎炒,少用或不用香料和调味品。活动期患者的食物最好做成半流质和流质软烂的食物。
作者:李晓娟,陈颖,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消化内科
美工:委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