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先是望、闻、问、切,切、即是搭脉,判定病人的虚实寒热,然后 对症下药。现代医学治病需先确定诊断,然后考虑治疗的方案。要弄清诊断,除了视、触、叩、听的徒手检查之外,还常需要验血,有时候还需要拍片、做超声波检查等等。其中验血一项用得最多,大略的估计在所有门诊病人中有约10% 需要验血协助诊断,尤其内科门诊初诊病人当中大约接近半数需要验血。验个红血球、白血球之类,在手指尖上取一点血即可,但绝大多数需要抽取静脉血化验。由于饮食可能影响血糖、血脂等化验的准确性,曾经以至凡需取静脉血化验者都被要求次日清晨空腹来医院采血化验。 许多年来,全国各地大小医院皆是如此做法,医院、医生、病人均皆习以为常。
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我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84年秋,我被任命为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分管医疗工作。我是一名内科医生,当然知道需要验血的病人都应该在次日清晨空腹,9点钟之前到达中山医院门诊部釆血化验,过时不候。一次我看门诊,遇到一位从远郊来的病人,他们本以为看完病当天可以回家的,当我提出最好验验血、查查肝功能时,他也赞成。但等他们了解到验血必须在第二天上午7点到9点空腹前来抽血化验时,却又犯了难,因为其时公共交通不很发达,他们无法清晨赶到医院采血,病人只好与家属商量准备在医院附近的旅馆住下,以便次日清晨前来空腹抽血化验。
我于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后分配至中山医院内科工作,其时已经工作了20多年,这20多年中肯定也遇到过这样的病人、这样的情况,而且还肯定不止一次,而是成百上千次,因为这样的事是每天都是可能发生的,病人不可能提出异议,医生、医院也没觉得这事的欠妥。
不过这时的我有了一个医院管理人员的责任,而且适逢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作为一个基层单位的管理人员,虽然政治理论水平有限,但知道改革、便是要改变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规章制度,医院为病人治病便是医院的 “生产”,更多、更好地为病人治好病,便是医院生产力的发展。
这让我想到似乎并非每一项验血都必须空腹的问题。门诊结束后我便向检验科的潘柏申主任了解诸如检查肝肾功能,肿瘤标志、免疫指标等等,是否皆必须空腹釆血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是:理论上这些项目的化验并非皆需空腹采血,但是多年来一直是这样做的,不过可以做一些对比研究来确定是否必须空腹。我很赞成潘主任的这一科学态度。过了一段时间,潘主任告诉我说他们做了对比研究,绝大多数的检验项目是否空腹釆血对化验结果並无影响,或只有极小的、可以忽略不计的差异。我说:那好,你们改为全天抽血化验吧。谁知主任说不行,我们人手不够,原来还有实际问题,负责抽血的检验师9点钟后还要做检验工作。
我便找护理部主任商量,请她派护士负责采血的工作,因为护士釆静脉血更加专业,不料却吃了闭门羹,护理部主任说这事历来都是检验科自己解决的,你难到不知道。我便和她 “软摩”,讲大道理。过了两天她打电话给我说:好了,好了,派给你两位抽血高手……
就这样,中山医院门诊除了特定的如空腹血糖、血脂检查、以及少数标明需 “空腹”的项目如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等以外,需要采静脉血化验的病人只要在开诊时间内,随时皆可釆血送验,病人无不称便。中山医院的这一改革措施,卫生局没有发文,媒体也未见报道,但很快传播开来,因为病人会对一些医院说:“人家中山医院都改了”。结果大家确实也都改了。因为凡需化验静脉血一律第二天清晨空腹釆血,只是一个习惯的做法,並非政策法规的规定,亦无学理上的依据,改一下对医院来说也並没有太多的困难,但却大大地方便了病人。
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进步与设备的更新,临床检验的项目明显增加,检验的准确性与速度也快速提升,过去一般需要两三天才能得到结果的项目,如今当天、甚至许多项目釆血后,即使在並非急诊的情况下,2小时后亦可取得检验结果的报告,极大地方便了病人,提高了诊疗的质量,也提高了医院的“生产力”。
原载:《上海滩》2025,8,P.44
作者与公众号简介
本文作者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本公众号名为:“”主要发表作者本人原创之医学科普作品及小说、游记、随笔、图画等文艺作品,敬请关注,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