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慢性肾脏病与过敏的免疫学联系 慢性肾脏病(CKD)是肾功能进行性丧失的疾病,常见病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近年研究发现,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如过敏反应)可能加速肾脏损伤: ??过敏原刺激:食物或环境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引发IgE介导的免疫反应,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可能加重肾脏微血管炎症。 ??药物过敏风险:CKD患者常需长期用药(如抗生素、造影剂),部分药物可能诱发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直接损伤肾小管。 过敏对肾脏的双重威胁 1.直接损伤机制 (1)免疫复合物沉积:过敏原与抗体形成的复合物可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引发膜性肾病,表现为蛋白尿、血尿。 (2)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严重过敏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肾间质,导致急性肾损伤(如过敏性紫癜肾炎)。 2.间接加重因素 (1)饮食不当:慢性肾脏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需要严格限制高钾和高磷的食物摄入。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一部分患者由于未能明确自身具体的过敏原,便盲目地进行忌口,这种做法不仅没有科学依据,反而可能导致饮食结构失衡,进而引发营养不良的问题。长期营养不良会使患者的免疫力显著下降,增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2)接触物过敏:没有任何明显症状的过敏原阳性患者,例如对尘螨过敏的人群。尽管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过敏症状,但长期接触含有过敏原,如尘螨等,可能会不知不觉中持续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这种慢性且隐秘的免疫激活状态,不仅对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还可能逐步加剧肾脏的负担,加速肾功能的衰退过程,最终对患者的整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过敏原检测的重要价值 根据国际指南,过敏原检测需用于有明确适应症的人群,而非盲目筛查: 1.精准识别高风险患者 若CKD患者合并以下情况,建议检测: ?反复皮肤瘙痒、皮疹或不明原因水肿; ?用药后出现肾功能、蛋白尿、尿潜血(尿红细胞)的波动; ?有过敏家族史或既往过敏反应。 2.指导个体化干预 饮食优化:例如,若患者对牛奶过敏,需规避乳制品。 环境控制:对尘螨阳性者,减少地毯使用、定期除螨,储存时间久的衣物,清洗阳光晾晒后再穿着,降低慢性炎症风险。 3.预防肾毒性暴露 明确药物过敏原(如青霉素),可避免再次使用肾毒性药物,选择替代方案。 过敏表现 1 速发型过敏: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发作,由IgE抗体介导,症状明显且剧烈,如皮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需紧急处理。 2 迟发型过敏:接触后24-72小时发作,由T淋巴细胞介导,症状较缓和,如局部红斑、丘疹、瘙痒,病程相对较长。 3 无症状仅血清IgE升高:代表目前为潜在过敏状态,身体已对某些过敏原产生免疫反应,但反应强度未达到引发症状的阈值,未来接触该过敏原可能诱发过敏。 动态监测必要性 过敏原具有年龄相关的耐受变化,儿童期常见过敏(如牛奶、鸡蛋)50%以上随年龄增长逐渐耐受,需每1-2年复查血清IgE抗体水平及临床症状。成人新增过敏风险与环境暴露相关(如搬迁至花粉高发地区),建议高危人群定期筛查。过敏原检测具有时效性,过敏状态可能因免疫调节、感染或药物治疗改变,单次检测不能反映终身过敏状态。临床建议定期复检(尤其症状反复时)。 关键总结:过敏是慢性肾脏病的“隐匿加速器”,而规范化的过敏原检测能精准识别风险、避免盲目忌口、优化药物选择,成为保护肾功能的关键防线。 【作者介绍】 付宝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二科 主治医师 【医疗擅长】 中医药治疗血尿、蛋白尿、糖尿病肾病、IgA肾病、膜性肾病、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等肾脏病 【门诊时间】 航头院区普通门诊 每周二下午 王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肾病二科主任 【医疗专长】 擅长各类慢性肾炎(如IgA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高血压肾病等多种慢性肾病的中西医治疗;擅长用膏方调理慢性泌尿系感染、尿道综合征、慢性肾病缓解期、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以及各类虚病等。 【门诊时间】 徐汇院区:周二上午 专家门诊 周三上午 特需门诊 上南院区:周一上午 专家门诊 周四上午 特需门诊 航头院区:周五上午 专家门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