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志愿者进三区 | 探寻蝶翅奥秘,中科院昆虫馆馆长带领学生体验蝴蝶魅力

    2025-04-17

    “与蝶共舞”

    科普实践活动

    蝴蝶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昆虫,它们的翅膀展开时,就像一朵朵绽放的花朵,轻盈飘逸,多姿多彩。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蝴蝶的美丽源于翅膀上的特殊构成,细微的鳞粉拥有强大的特殊功能。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普及自然科学知识,4月17日中午,上海市静安区科学技术协会、促进中心共同开展了“扬志愿风采、享科普生活——2025专家志愿者走进三区互动交流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教授走进中山北路小学,通过沉浸式科学探究活动,带领全校师生深入解密蝴蝶翅膀的仿生学密码。现场共有150余位学生参与活动,其他学生在教室通过多媒体设备线上参与活动。

    “在100多万种昆虫大家族中,有一种美丽的精灵,它们色彩艳丽,舞姿翩跹,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被誉为‘会飞的花朵’,它们就是——蝴蝶。蝴蝶因其绚丽的翅膀被誉为‘大自然的舞者’,其美丽背后隐藏着精妙的科学机制。”来自志愿服务总队的专家志愿者、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教授用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动作调动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向学生们揭示了蝶翅鳞片的特殊结构——微米级的鳞粉如何通过疏水特性抵御雨水,以及“物理色”与“化学色”如何共同作用形成梦幻般的色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声。

    “一些蝶蛹像胎儿一样是倒置悬挂的,羽化时从蛹壳背面裂开,然后身体破蛹而出。羽化出来的蝴蝶,翅膀蜷缩在一起,通过体液压入翅脉将翅膀伸展开,如果没有彻底展开,就会残疾,无法飞行,从而导致死亡。有些蝴蝶不仅是稀有的蝶类,而且是大自然进化的活化石,其科学价值不亚于一只大熊猫。”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活动特别设置了互动实验环节。在“疏水实验”中,学生们亲眼目睹了水滴在蝶翅模型上滚落的奇妙现象,不仅感叹自然界的智慧。“原来蝴蝶的翅膀真的不会被打湿,太神奇了!”一位同学兴奋地说。






    疏水实验


    学校相关负责老师表示,这场集科学实验、动手实践与生态教育为一体的科普活动,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直观体验,既能拓宽学生视野,也契合新课标中“跨学科实践”的要求。

    “科学教育应该像蝴蝶翅膀一样,既有严谨的结构,又能折射出七彩光芒。”殷海生馆长强调,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希望通过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为学生们打开一扇认知自然科学的奇妙窗口,建立“现象观察-原理探究-创新应用”的完整认知链条,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在内心深处埋下探索未知的种子。

    今后,“扬志愿风采、享科普生活——2025专家志愿者走进三区互动交流活动”还将组织更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团队进入园区、社区、校区,开展各类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科普体验活动,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把科普知识、理念和精神发扬出去,使科普更融入百姓生活。


    来源:上海科普教育
x

本网站由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维护

沪ICP备13008033号-7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西路1525号1号楼1112-1118室

Tel:021-64332556-811